新闻推荐:

当前位置: > 主页 > 资质升级 >

企业是否还要升级资质?

时间:2018-12-14 11:58 作者:国光企服 来源:德邦信达

   
    近年来,一直在提“淡化企业资质”、简化企业资质标准。资质,作为建筑业企业的“金字招牌”,任何一点修订或变动都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各项政策的出台,需认真综合各方意见,不可谓不慎重。
2018年3月8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在此之前,住建部对建筑资质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改革,不断做减法与合并,坚持淡化及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质。
近年来,住建部门都对建筑资质做过哪些调整?小编带您一起回顾一下!
2014年11月,住建部将专业承包资质由60个压缩至36个;
2015年,取消了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4个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
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资质换证调整为简单换证,资质许可机关取消对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指标的考核。
同年,取消《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对于申请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不再考核上述指标。
2016年10月,住建部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取消(除各类别最低等级外)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
2017年4月,正式取消园林绿化资质。
2017年6月,住建部印发《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删去了对企业注册资本金、上缴营业税、企业经理、财务负责人、一级建造师数量、设计人员、工法数量、信息化等要求。
2017年9月,取消工程咨询、物业管理一级、地质勘查等资质。
2017年11月7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
2018年3月8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很明显,2017年的建筑业资质改革都是“真刀真枪”的。
会继续简化吗?
会!
2017年10月,住建部在答网友问时,明确:我部将按照国务院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修订工程设计资质标准,拟简化资质标准条件和专业类别,减少企业资质标准对注册人员的要求。
很显然,“专业类别”将是接下来的资质改革重点之一,特别是36项专业承包资质,估计会进一步合并、简化。
 
会全部取消吗?
这个问题,住建部们并没有明确答复过。但从目前来看,近期可能性不大!
建筑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根据住建部和中建协公布的《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目前全国有83017家建筑企业,建筑业从业人数超过5000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6.68%。
而资质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大部分企业的生存状况。如果搞“一刀切”,可能直接开启建筑市场的“红海时代”,遗患无穷。
近日,国税总局在答复《关于解决建筑装饰业“营改增”后的困境的提案》中,回答“关于不再设预征率建议”时,讲到:建筑业“营改增”后,在税收征管上采取了现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税款后,在向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的办法,这项征管制度安排兼顾了增值税税制特点和财政分配体制的现状,目前看如取消预缴,虽然能减少一些遵从成本,但可能导致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包括:意识为留住税源,有的地方可能会强制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注册或限制外地企业在本地承揽项目,不利于建筑业企业异地经营和公平竞争,二是建筑企业注册集中地区收入将明显增加,而西部等偏远省份建筑业税收收入会大幅减少,不利于科学,合理平衡地区财力,对地方收入格局影响较大。
因此,对取消建筑业在劳务发生地预征税款的建议,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统筹研究。
看似一个简单的缴税程序调整,就能影响到方方面面。而对于建筑企业,一直以来都有地方政府强行要求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多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更何况,对建筑业资质标准中一个数字或指标的调整,都可能引发一次震动整个行业的小“地震”。因此,在新的以“信用”为核心的行业监管体系成型之前,资质改革恐怕还是逐渐推进的,“一刀切”全面取消的可能性非常低。
怎么改?
接下来怎么改?方向如何?
 
建筑资质淡化的利与弊
1、资质的淡化,对还没有进入或是即将进入建筑行业的民营中小型建筑企业来说,降低了行业门槛。
对于要入行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2、另一方面,资质改革后其实是抬高了总承包资质的门槛。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的措施下,总包资质越来越难申报,就会造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
也就是说,想要做大、做得更好,其实依然需要企业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基石,才能更稳地在建筑行业里茂盛成长。
 
淡化企业资质后,重点考核哪些指标
1、业绩指标
建筑资质被简化之后,重点的考核指标就是企业业绩。
妥善保管所有相关资料的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将相应的工程业绩录入“省一体化平台”,未录入工程业绩的,资质申报系统不予受理资质申报。
2、信用指标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企业资质实现了资质智能化审批,建立了国务院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和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
针对不符合条件承揽项目的建筑企业重点核查,同时严格依法查处不合格企业和人员;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可能未来国家会提供全额担保的企业做试点。
有资质,才有业绩,信用从业绩的积累中得来。因此,虽是资质淡化,其实是更注重企业的实际资历和诚信,更好地将不合格的企业清出市场。
 
企业反而需要抓紧升级资质
虽然建筑行业的资质在尝试弱化,但是资质仍是建筑行业最可靠的通行证,所以资质的升级仍是重点工作。
资质的减少、淡化,意味着最终留下的资质的审批会更严格,企业要承接更大型、更重要建筑项目,竞争会更加激烈。
企业只有不断升级资质,累计业绩,才能避免将来如果遇到资质取消后的尴尬,凭借之前不断升级资质累积的业绩和努力,帮助企业在资质取消后提高竞争力。
总结而言,建筑行业终究需要业绩、经验、资质,建筑资质的越来越精简,也是对建筑业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的体现。
所以,尽快升级资质,才是大势所趋!